据目前我国规模大、的历时性汉语语文大词典《汉语大词典》和《汉语大字典》记载:“啤酒”为“德文BIER的音译兼意译。又称‘皮酒’、‘麦酒’。用大麦芽加啤酒花制成的低度酒精饮料。”这就是说,“啤酒”一词,早是由德国人带入的,而青岛又是德国人惟一在建立的啤酒生产基地,所以说青岛人早发明了“啤酒”一词,并不奇怪。尤其是当我们研究了“啤”字的演化史后,就更加确信了这种结论。
现在,我们不仿来看一看这“啤酒”一词在青岛地区的演化历程。据1922年2月15日出版的《青岛概要》记载,自1918年至1920年,每年仅3月至10月份,青岛就有三四千吨“皮酒”运往“大连、天津、仁川、芝罘”。请注意,这时的“啤”字还没有出现,只能称之为“皮酒”。其“皮”字的初使用的意义不得而知。
而在青岛学者刘少文于1929年撰写的《青岛百吟》一书中,我们却发现了“啤酒”一词。书中说:“第二公园界会泉(汇泉)、东镇之间,近啤酒公司。”看来,“皮酒”和“啤酒”的说法,当时已家喻户晓。
当然,“啤酒”还时不时地被写成了“脾酒”,这在那个时期也是常见的。如1939年出版的《青岛指南》中,就有“青岛脾酒公司,资本9400万元,生产力一日可达3500箱之谱”一段话。为什么用“脾”这个字,或许当时人们认为它是一种养肝益脾的饮料吧。
但是,为“啤酒”一词首先定名的,要算是青岛的部史书《胶澳志》了。此书是青岛、有说服力的地方志典籍,编纂于1928年。书中对于“啤酒”的正式名称,认为是麦酒,因此称:“麦酒,俗呼‘啤酒’。”这也就是说,在1928年前后,青岛人将“麦酒”称做“啤酒”是已经约定俗成了。